历史的暗房与文明的显影——评国片新作《南京照相馆》 日期:2025年08月12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正式时间点临近之际,一部讲述那段历史里一个小角落、几个小人物的影片——《南京照相馆》(申奥导演,下称《南》)来到观众眼前:1937年,南京城破,一名年轻的中国邮差阴差阳错地为一名同样年轻的日军摄影记者洗印照片;透过后者的相机,他看到了当时所发生的人间地域景象,并用生命为代价,保留下了有关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忆。
与那批照片问世几乎同时,就已经有人企图扭曲真实、抹杀记忆了。《南》里再现了日军启动宣传战的样子:在镜头前卖力摆拍,摆拍过程中又随时进行新的屠杀。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在今天,中国人民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史,当然要由新时代的中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来撰写;而关于抗战的故事,则构成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心灵史,这项工作无疑极为重要,应当由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来承担,而且必须要完成好。
创作《南》的电影人把视点聚焦在了“照相”上。照相是当时兼具信息可信度、视觉冲击力和传播广泛度的重要现代媒介,日本高层对此心知肚明,随军摄影记者伊藤因此可以掌握相当多特权,中国邮差阿昌(刘昊然饰)也因为自称会洗印相片而获得了生存下去的机会,他再把这渺茫的一线生机分给苟活于照相馆地下的老板一家人。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照相、洗印和登报,南京大城市的景观在空间上延伸开来,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在时间上逐步推进,交织成线索细密而精巧的情节网络。
这些线索构建故事足够了,绑缚生命却又不牢,随时可能断掉、散失,悬念一直保持,情节反转每每在意料之外又都能在情理之中,惊心动魄的痛感就此产生。
这当然是叙事策略的范畴,同时也是创作者现代化历史观和世界观的流露。“性格决定命运”的文艺命题,在《南》里还演绎成为“文化性格决定人物甚至人群命运”的新思考和新表达。伊藤作为影片里最重要的角色,表征着日本法西斯的一副典型面相:由于掌握武器、摄影机和胶片这些战争资源,侵略者膨胀到真的相信自己是充分进化、绝对正义的化身,对他来说,取景框里的南京风光和刽子手屠戮平民并无区别,是他需要为帝国忠实纪录并保留的“真、善、美”。
有必要指出并反思的一个事实是,二战中,法西斯的的确确、认认真真地发展了属于他们的一套美学,其中影像是重要组成。这套东西既反人类又反文明,却极具欺骗性和蛊惑性。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揭露日本法西斯罪恶的有很多,意识到法西斯美学之存在的也有,而能将二者既并置呈现、且能理智反思的,则很少。
这也正是《南》和伊藤典型形象的价值所在。他所谓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只是为了最终将儒家伦理曲解为如何哄骗中国人、最终诱杀 “朋友”的一套话语。这套话语就像二战时遗留下陈旧密码本,始终为某些日本的政客甚至所谓知识精英所迷恋。进而,这部影片在文化研究的角度就具备了一种难得的去蔽功能,即:要对日本现代化所选择的价值观和具体模式予以认真和细致重估,这其中包括对日本现代文艺和美学、甚至某些声名显赫日本作家导演等的再认识、再分析。
随着《南》一片在国内外的传播效应逐渐发酵,有些声音也阴恻恻地冒了出来。在当今世界发生大变局的背景下,这更明显地昭示出,“东亚性”的地域政治文化命题,曾经、依然、仍可能发生黑暗的一面。于是,脱离实际和实践的空想式自由主义和道德幻境及其一系列话语话术,也到了该破产的时候。
回到1937年,这样的历史认知是绝无可能出现在南京城内的中国普通人头脑里的。于是,影片如实呈现了不同国人的不同心态。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饰)是本片贡献的又一个典型,他代表着当时许许多多看不到希望、也决不相信中国能够战胜日本的一小撮人,仿佛具体而微的汪精卫。他振振有词的程度仅次于伊藤,让当下的我们恍然发现,原来“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直都有。
幸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没有丢掉自信力。小邮差、小老板(王骁饰)、小龙套(高叶饰)等人咬牙坚持生存的剧情,无形中隐喻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黑夜中加速现代化的状态:在最短时间内学会现代新技能,积极探索各种可能,创造出那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留存下中国的孩子和中国的记忆。在战火和血污中,他们淬炼着自己的灵魂:女演员唾弃了翻译官破烂肮脏的保护伞,活得清白;已经脱离危险的老兵重又杀向日寇,死得壮烈;阿昌坦然告诉伊藤,中国人和喜欢侵略的人不可能做朋友。
尤其令人动容的一场,是老板用一幅幅大好河山的手绘“洋片”作背景拍下最后一组全家福。那个漫长的黑夜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走入的生离与死别,正如他们不可能预知中国终将到来的胜利,但他们却又真的看到了属于中华盛世的美景,并展开了笑颜!中国乐感文化的坚韧乐观,在这一幕得到了极为具象化的呈现。
如果说,影片里冲洗照片的血色“暗房”象征着历史的沉痛章节,那么,影片本身就可看作是中国对待历史与文明态度的一次“显影”。这对于年轻一代的电影创作者来说,殊非易事。毋庸讳言,以往的某些国产战争片在历史观、战争观等方面其实颇有令人疑虑的地方。正因此,《南》的出现,堪称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领域一次令人惊喜而感动的进步,它以一次向死而生的叙事,书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灵魂重铸过程中的历史一页,表达着中国新时代的历史观。在重温并学习伟大抗战精神的庄正氛围中,它适时出现,在美学的和历史的两个维度上,均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创新性成果,堪称中国抗战题材电影创作领域里的成功探索。
作者:左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