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影中铭记:见证、救援与控诉的三重回响

在光影中铭记:见证、救援与控诉的三重回响 日期:2025年09月30日

  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多部抗战题材新片集中上映,引发观众广泛关注。其中尤以近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和《731》三部影片为代表。它们分别从“见证”“救援”“控诉”三种道德立场切入,从不同侧面重现了那段历史。三部影片分别通过“见证历史真相”“弘扬人道救援”“控诉战争罪行”来唤醒公众记忆,传递特定的价值诉求。作为中国电影人在新时代对抗战故事的再创造,这些影片既具备专业的史实考据与艺术表现力,又承担着历史记忆传承和现实教育的功能。

  《南京照相馆》:见证历史的暗房光影

  与以往直接描绘战场厮杀的抗战片不同,《南京照相馆》将独特的视角对准照相馆暗房这一微观空间,以“照片成为武器”的隐喻来构建叙事。日军为了炫耀“战绩”而拍摄屠杀场景,却反而给中国百姓留下了记录罪行的铁证。而这种历史悖论正是影片切入的冷峻角度。在红灯幽暗的暗房中,主人公阿昌战战兢兢地将血迹未干的屠杀照片显影出来:药水中浮现的每一张底片,都是滴血的证词。影片没有以血腥镜头博眼球,而是通过细节化的场景来传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观众随着镜头在昏暗密闭的照相馆内移动,既感受到外部屠杀的残酷压迫,也体验到角色内心的恐惧与挣扎。这一切都使观众仿佛置身历史暗房,一起见证真相的显影过程。

  影片的主题在于见证与留存。故事中的普通人原本只求苟活数日,但当看见了惨绝人寰的证据后,他们在道德抉择前集体觉醒:从“为活命帮日军洗照片”转变为“冒生命危险藏照片”。邮差阿昌、照相馆老板老金、戏子林毓秀等小人物,用各自方式保护底片、传递真相。这些在至暗时刻燃起的凡人微光,映射出人性中不屈的尊严与勇气。尤其当片尾阿昌冲出硝烟,将缝在衣襟里的底片递交国际友人时,那一刻他已不再只是懦弱求生者,而成为历史真相的见证者和守护者。影片以此致敬了那些用镜头记录历史的无名英雄,让我们铭记:正是由于他们的见证,屠城暴行的铁证才得以保存,真相才不至湮没。

  《东极岛》:救援人性的海上史诗

  作为一部聚焦人道救援的战争片,《东极岛》在同档期抗战题材影片中独树一帜。影片根据二战时期“里斯本丸事件”的真实历史改编,填补了传统抗战叙事中“平民义举”题材的空白,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推至聚光灯下。

  “救援”作为影片的主题,表现为拯救他人与自我救赎的交织和民族抗争精神与人道主义情怀的融合。《东极岛》采用了双线并进的叙事结构。一条线讲述东极岛上渔民忍辱负重、最终反抗日军压迫的过程,另一条线呈现渔民代表阿赑、阿荡潜入逐渐下沉的日军货轮内部营救英军战俘的惊险场景。两条线索在沉船倾覆的关键时刻交汇——岛上的渔民冲破日军封禁,扬帆出海;海下的阿赑抛出缆绳钩,搭救溺水之人。这一刻,民族反抗与人道救援在叙事上水乳交融,使“抗击侵略”升华为对整个人类战争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影片明确传达出这样的价值观:面对侵略暴行,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而面对落水他者,中国人民亦伸出援手。这种对敌勇毅、对友善良的大义行为,正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的写照。渔民们“有难必救”的纯朴信念,从个人道德选择升华为植根文化深处的血性担当,跨越国界的人道光辉由此闪耀

  某种意义上,《东极岛》实现了中国抗战题材影片的一次新尝试:它以全球视野塑造叙事,把中国平民的善举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叙事之中,让全人类共同见证战争中人性的光芒。影片结尾处字幕提及:“384名英军因中国渔民相救生还”,这一细节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也向当今观众传递出一种超越国别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这样一部突出“有难必救”价值观的影片,既是对先辈的缅怀,更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国人民铭记历史苦难,但更崇尚和平与仁爱,愿将这份善意传递给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

  《731》:控诉罪行的真相铁证

  在今年的抗战题材影片中,最具争议的莫过于《731》。这部影片是中国大陆首次正面聚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暴行的大银幕作品。影片背景设置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讲述日本关东军秘密实施细菌战研究,在中国哈尔滨郊区的“731部队”基地大肆抓捕平民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的故事。可以说,《731》是一部典型的“控诉”之作:通过影视手段再现和揭露日军细菌战的黑暗历史,以最直观有力的方式控诉侵略者的反人类罪行,告诫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虽然《731》上映后口碑两极分化明显,但它仍完成了其最重要的使命:用影像重现罪证,并将历史罪人推上审判台。这既是对无辜遇难者的告慰,也是对观众的警示。正如影片结尾所传达的:遗忘等于背叛,铭记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见证·救援·控诉

  《南京照相馆》《东极岛》《731》三部影片分别以“见证、救援、控诉”为核心立场,呈现了抗战历史在银幕上的三种不同银幕再现方式。它们在题材选取、叙事策略、情感基调上各具特色,却又有着内在的共通逻辑:都试图以大众可接受的艺术形式,承担起铭记历史、反思战争的社会责任。

  在叙事视角与道德定位上三片各有侧重,但都突出了特定的伦理高度。《南京照相馆》侧重于“见证”:它通过小人物保存照片证据的故事,强调为历史留下铁证、向世界证明真相的重要性。这一立场回应了现实中日本极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行径,可谓针锋相对地以影像对抗遗忘。《东极岛》侧重于“救援”:影片突出中国平民不计前嫌、拯救异国人的人道精神,将民族抗战精神与普世人道主义巧妙结合。在这部影片中,中国渔民的英雄壮举不仅拯救了数百条鲜活生命,也拯救了战火中人性的尊严,彰显出中华民族胸襟宽广、重诺守信的大义担当。《731》则鲜明地侧重于“控诉”:它毫不避讳地展现侵略者的反人类罪恶,发出正义的怒吼,以告慰惨死的冤魂,并警醒生者。这种道德立场与纽伦堡审判类的影视作品相仿佛,通过重现暴行来达成对加害者的谴责和对历史教训的铭记。

  从道德情感上看,这三部影片分别唤起观众的悲悯与愤慨(见证)感动与振奋(救援)震惊与愤怒(控诉),可谓层次丰富,各有侧重,却共同指向对战争罪行与苦难的强烈否定,以及对和平的由衷礼赞

  透过《南京照相馆》《东极岛》《731》这三部影片,我们深切体会到影像作为历史载体的独特力量。有人见证苦难,是为了让后来者不再受难;有人伸出援手,是为了在黑暗中保存人性的火种;有人举起控诉之笔,是为了向世界昭示正义永存。当我们走出影院,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是烈火中飘舞的相片底片、碧波下翻腾的救援身影、废墟中决绝的复仇怒吼。这些定格的瞬间,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上升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见证、救援、控诉,是对历史创伤的不同回应方式,却有着共同的目的: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当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银幕上被再度揭露,我们并非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在心底筑起捍卫真相与正义的长城;当平凡善良的中国人民舍生相救的事迹广为传颂,我们亦从中汲取携手友邦、守护人类良知的力量。三部抗战影片以各自的方式,为这份记忆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历史的暗房中,微光正在显影;在人性的海洋里,浪花奔涌生生不息;在正义的法庭上,真相之火永不熄灭。

  作者: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