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弄·悬案》:从死之绝望到生之希望

《酱园弄·悬案》:从死之绝望到生之希望 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期盼已久的《酱园弄·悬案》终于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揭开神秘面纱,去年在戛纳电影节首次亮相的150分钟版本遭到质疑后,导演陈可辛索性重新剪辑了一个加长版本,分成上、下两部分映。

  影片由编剧之一的蒋峰2015年写就的中篇小说《翻案》改编而来,他在创作谈中提到:“由于案子凶手明确,我没有把它做成一个纯粹的悬疑故事,更愿意借助此案,呈现所有与本案有关的众生相。”这与陈可辛的想法不谋而合,这不仅仅是对1945年发生在上海的“杀夫分尸案”的重演和戏说,也是对纷乱大时代多面向的展现,对各色人等的人性黑白灰地带的挖掘,所以这必定是一部以大女主领衔的群像戏。

  它的类型元素非常充分,民国奇案、犯罪悬疑、家庭暴力,再加上豪华的全明星阵容、性别议题,《酱园弄》看点颇多,吊足了观众的胃口。陈可辛导演向来深谙电影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平衡术,既要用明星把观众吸引进影院,也要尽量保留住电影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及个人的作者性表达,而非仅仅停留在好看的浅表层。但也因此,影片上映后引发了巨大争议,普通观众仅仅想猎奇,看刺激爽烈的杀夫悬疑大片,而影片的重心却放在了章子怡饰演的杀人犯詹周氏和雷佳音饰演的上海警察局副局长薛至武的雌雄对决上。 影片并未直接展现血腥的杀夫、分尸场面,而是以血滴入画,一位神情麻木的女人提着血迹浸染的大包下楼走出酱园弄,之后把提包投入河中,而住在楼下的宋瞎子跑到街上因满脸血污被群众围观而不自知,人群中爆发出尖叫声,由此拉开了序幕。平地一声雷,在藏与露之间,影片于日常平静之中有了一个惊悚的亮相。

  戏中戏:女性主义议题

  陈可辛坦言,动念拍摄《酱园弄》是在2015年,那时并未想到女性主义成为当代潮流,但很显然,这部十年之后制作完成的《酱园弄·悬案》指向了80年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的女性命运,注定要在性别议题上被当下的观众重新讨论。况且,因家庭暴力而引发的犯罪案件在当今社会依然存续不断,这也是一次跨时空的女性主题对话。 影片的英文名SHE’S GOT NO NAME,也暗示了旧社会女性卑微的地位。詹周氏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后被周家收养,嫁给当铺伙计詹云影,嫁夫从夫,遂称詹周氏。因不堪丈夫的长期家庭暴力,趁丈夫熟睡之际将其砍杀。这个真实案件的凶手显然毫无悬念,悬念在于詹周氏万念俱灭的等死之心怎么重燃起求生的希望?!

  在案发现场,詹周氏对自己杀夫供认不讳,但在两次庭审中她都当庭翻供,坚定说出“我没有杀人”,这让傲慢自大的薛至武颜面扫尽,败下阵来。第一次翻供是因为她虽戴着头套,但却听到了围观群众喊道:人头没有找到。她意识到薛至武的撒谎逼供,这来自詹周氏本身的机敏和勇敢;第二次翻供是因为精神上得到了支持,获得了觉醒。为此,编剧为詹周氏配备了扭转其命运的两位关键女性:一位是同为阶下囚的王许梅;一位是休夫女作家、社会名媛西林。 摩登先锋的知识女性西林有其真实原型——民国著名女作家苏青,写过《结婚十年》的离异女作家苏青当然对詹周氏所遭受的苦难怀有深深的同情,在她的原作《为杀夫者辨》中写到:“唯有常受委屈和难堪的人,才是永远心怀毒狠的,久而久之,化为厉气,才必须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做出来的结果,使万人流血,便是英雄;使一人流血,便是犯罪。”在苏青的大力呼吁之下,越来越多的舆论开始转向,詹周氏从一开始被万人唾弃的恶毒妇人,逐渐转变为遭受旧社会压迫、毫无话语权的贫苦弱女子。影片还有一处精心设计,即詹周氏为什么要分尸?从闪回中,算命宋瞎子嘴里可知,詹周氏要彻底斩断命中几辈子的孽缘,使詹云影不得轮回和超生,这与苏青的理解恰好合辙,同时也降低了观众对詹周氏的凶残想象,增加了观众对她的同情分。

  作为女监大姐大的王许梅虽然是虚构的人物,但一直陪伴并守候在詹周氏身边更让人觉得真实可感。报纸上西林的文章《为杀夫女辨》经由王许梅传递给了目不识丁的詹周氏,她默默记下了这些为她辩护伸冤的文字:“在她的世界,女子不能提离婚,男人的意志决定一切,也决定了女性的命运。难道只有让她毫不反抗,眼睁睁地被杀或自杀,才是这个社会认可的情理?这样的女人有什么出路呢?千百年来,这个世界一直属于那些刚愎自用的大丈夫,愿今天的女性不要屈服,不要让他们得逞。”法庭上,西林的声音和詹周氏为自己申诉的声音叠化在一起,汇成一股洪流;西林、王许梅、詹周氏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三个女人一台戏,这里不仅融入了“Girls Help Girls”的现代理念,也象征着女性觉醒的集体力量让执掌大权的男性法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可即便如此,接受薛至武贿赂的审判长依然判决了詹周氏的死刑。狱中,王许梅借生日让詹周氏第一次尝到了蛋糕的滋味,并唱起了越剧小调《十八相送》为詹周氏深情送行。但却万万没想到生日变忌日,当夜被执行枪决的反而是自己,王许梅利用“女人的三件宝贝”谋划的生路遭到无情的践踏,猛砸肚子是死前绝望的反抗。更没想到的是,王许梅的死却成就了詹周氏的生,嬷嬷把121号改成429号,一张怀孕证明经由西林的操作就让詹周氏的死刑改判为延期执行。 詹周氏的命运发生奇迹性逆转来自这两位女性直接或间接的帮扶和托举,她们是她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活下去的信念。这一次,她不仅要为自己活,也要为王许梅活,证明给西林看。 有意味的是,影片设置了一种戏中戏结构,这不仅交代了西林作为先锋女剧作家的身份,台上和台下也形成了一种呼应和复调效果。《玩偶之家新编》中“出走的娜拉”是当时流行的先进女性偶像,“新编”中,西林鼓励女性出走,走出无限可能性,而不是像鲁迅先生所说“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独立犀利的西林也要伪装成讨男人喜欢的长发女郎,八面玲珑地游走在上流权贵之间,才能获得翻云覆雨的超能力,解救詹周氏,这正是影片的荒诞之处。

  另外,影片对“围观的看客”也进行了反讽的描画。詹周氏还未被判决,舞台上已经开始上演“杀夫-分尸-审讯”的戏码,观众看得异常激动,场场爆满,戏院经理早已嗅到了奇案夺人眼球的商业利益,《玩偶之家新编》因此提前下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闪回中,赌徒詹云影在赌场外对詹周氏实施的暴力,当街的众人却保持了冷漠的沉默;在法庭上,依然有许多围观的看客,但此次,她们无意间充当了詹周氏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通过大银幕围观了这场时代大戏。有点不解的是,片尾用子怡的声音来代表旁观的叙述者表达对看客清冷透彻的观点,俨然活成了通透清醒的文化人,着实超出了观众对詹周氏这位底层女性的认知,这一点不可信,让人出戏。

  时代乱象:命运的变化莫测

  影片对女性命运共同体进行了当代演绎,虽然有点直白,但也是对那个时代女性解放日益高涨的呼声的真实反映。片中的男性则主要充当施暴者的角色。在闪回中,詹周氏遭受着丈夫大块头的暴力;在监狱里,詹周氏又遭受着警察副局长薛至武的暴力。从家庭到社会,女性无时无刻不遭遇着男权社会冷酷无情的欺凌和虐待。仰拍中的詹云影和薛至武经常合二为一,这是詹周氏恍惚中的主观视角,也是男性高大威慑力的彰显,暗示着詹周氏内心的极度恐惧。 片中最具有奇观性的场面就是黑野猪与詹周氏的决斗。薛至武因为詹周氏第一次当庭翻供而恼羞成怒,他放了一头野猪,甩给詹周氏一把刀,把监狱变成斗兽场,眼睁睁看着凶猛的野猪和瘦小的弱女子残忍相斗。在詹周氏眼里,这头黑野猪也成为男人的化身和隐喻,她宁可被野猪吞噬也不愿死在薛至武的枪下,显示了詹周氏的骨气和勇力。在薛至武和詹周氏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镜头中的薛至武被仰视,詹周氏被俯视,明显的强弱对比中也暗藏着一种隐忍的抵抗。

  直至影片最后,詹周氏获得缓期执行,薛至武气急败坏地寻找詹周氏,在逃窜的人群中放乱枪,结果,这个自认为能掌握他人生死大权的男人被死死按压在监狱的铁栅栏上。这时,詹周氏毫不畏惧地走上来和他对峙,目光坚韧,镜头第一次让詹周氏和薛至武处于平视的同一画面中。镜头的变化也暗示着人物地位和时代局势的变化,詹周氏由弱变强,薛至武由强变弱,上部结束在日伪政府的垮台恰到好处。   至于其他的主要男性角色,还有一个赌徒债主张宝福,他曾以夫之名帮助詹周氏进入纱厂当女工,顺便揩油,却被薛至武屈打成招,成为大家猜测中詹周氏背后的奸夫,杀死詹云影的帮凶。可就在二审开庭之前,他从囚车上慌乱逃跑,意外被汽车撞死。关于生死,影片有许多出其不意的设计,比如王许梅突然被执行枪决,而作为《泰来报》主编的女囚吴玲却被收受贿赂的薛至武放生了,这并非显示他的好心,而是从侧面塑造他一手遮天、刚愎自用、滥用权力、出尔反尔的嘴脸,也暗示着当时的社会黑暗混乱,毫无秩序。

  乱世出传奇,在时代政权更迭中,各路人物命运的走向变化莫测。影片以詹周氏杀夫案为缩影,搅动不同立场的各方人士,勾勒出一幅20世纪40年代的海上风云图景。尽管《酱园弄·悬案》的争议很大,但无可非议的是它在制作上透出异常精致的电影感,无论是画面,还是配乐、音响,都适合大银幕观赏。影片在上海乍浦路实景搭建拍摄,陈旧狭窄的弄堂、逼仄潮湿的房屋、错综复杂的电线、阴暗的监狱,灰冷色调,光影闪烁,精准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氛围,贯穿始终的大中小提琴配乐似乎在诉说着众生无法掌控的命运。 令人称赞的还有章子怡的表演,继玉娇龙、宫二之后,她又成功塑造了第三个经典女性形象——詹周氏,与之前的女王范不同,演员尽量在妆造和表演上把自身强大的气场压弱,融入整个环境,展现她从惊恐、惧怕到坚定无畏的整个变化。虽然这位陷入绝境的悲苦女子没有玉娇龙的潇洒,也没有宫二的光彩,但这三位女性也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倔强的反骨,难怪陈可辛认定了章子怡是詹周氏的不二人选。

  96分钟的《酱园弄·悬案》虽然没有带来完整观影的爽感,但却牵扯着观众的心,詹周氏的命运随着局势的变化该走向何方?且看下回分解。

  作者:周夏,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