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争议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无问西东》:争议及其背后的社会心理 日期:2023年02月07日

  尽管上映已经半月有余,但《无问西东》依旧是市场上最有热度的国产电影,这不单指票房的数据,更大程度在于影片所引发的争议还在蔓延持续。争议并非坏事,它意味着获得大众的关注、成为讨论的话题,在信息过剩的时代里,这就是最大的资源优势。从传播的角度,这部为“清华百年校庆”量身定做的“命题作文”的电影,无疑颇为成功。而在电影的维度,争议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群体心理,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百余年的清华校史,几乎就是半部卷帙浩繁的近现代政治史、文化史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一千个观众的心中,会有一千个清华的模样。争议最集中的焦点在于,影片有没有在两个小时的长度里,告诉观众清华究竟是什么?

  《无问西东》用四个时代的青春故事交叉并置,串起了从1923年到现在的清华岁月。西学东渐的新文化潮流下,实业强国成一时风气,吴岭澜该不该放弃自己并不擅长的实科:抗日烽烟起,清华南迁昆明并入西南联大,沈光耀在求学尽孝与从戎报国之间难以取舍:文革前夕,放不下心爱的姑娘,陈鹏的事业与爱情能否兼顾;当下时代,陷入职场欺诈与办公室政治的张果果,如何权衡金钱与良心。

  聚焦于清华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为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什么样的人,是对一所大学最根本定位的回归。以小人物说大历史让作者有着更大的叙事自由,用恒常的人生问题逼问清华青年的品质与成色,借此折射固守的信念和代代传承的意义,刻画百年学府内在的精神价值,《无问西东》有着贴切而高明的叙事设计。

  当然,在叙事设计的完成度上,影片还有着些许的遗憾。“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精神内核赋予了《无问西东》迥异于常见青春故事的厚重与刚性,但艺术上的瑕疵还显而易见。好片还是烂片,众说纷纭。个人觉得,它像一副关于清华的简笔画,寥寥几笔,得其神而疏于形。

  《无问西东》不是从一开始就瞄准市场,有着强烈商业述求的影片,一部讲述大学精神的电影,能在观众中引发的巨大反响,与“清华”的影响力和时代心理的症候,有着直接的关系。

  名校在中国读书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举此一例就能说明。每年高考发榜的时候,衡量一所中学水平如何的标准,就是有多少学生能考上清华北大。这种强大的传统,并没有因为高等教育的普及而改变,仅对个人而言,只要读书受教依旧是提升社会阶层的主要途径,进入名校就代表着更为乐观和可期的未来。

  这份自信或许正在改变。数年前,一则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可以在社会上掀起舆论热潮,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大家已经从媒体见惯了失业IT男纵身跳楼、西安的博士生自沉灞河这类社会事件。在变动不居的时代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是群体性的心理焦虑。

  这并非我们独自面对的问题,而是当今世界性的心理症候。华东师范大学刘擎教授在著文中介绍,在1970年,美国30岁左右的年轻人中有90%认为自己比父辈年轻时的生活质量更好,到2010年这个比率下降到50%。从1980年以来,中产阶级的收入增长基本停滞,现在有64%的欧洲人和60%的美国人认为下一代的生活会比自己更差。中产阶级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导致对民主前景产生严重质疑的“民主的危机”。

  有人分析,特朗普当选总统,反全球化、反移民、“让美国成为美国”的口号受到选民的支持,是经济问题的政治表达。借用这个思路,国产电影屡屡出现的低俗恶搞、“小品化”等乱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群体心理症候的文化表现。

  我们把目光紧紧地盯住《无问西东》,争论它的好与不好,实际上是在盯着影片后面的清华。渴望着被“精英大学”的故事所抚慰的,不只是对未来的焦虑。大学,除了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个社会的道德高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样的校规校训就是一个学府对于德性要求的具体表达。无论大学本身,还是社会大众,都不愿意看到大学培养出来的只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电影里的1923年,王国维在清华讲台上讲《礼记》,“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礼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这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无问西东”的指向所在。《无问西东》所阐释和表达的清华精神,在今天的现实社会里还能不能被坚持和固守?这是影片最应该着力去回答的问题。如果固守导致的是利益受损,尊严受辱,那么固守何益?如果放弃,那么大学何意?

  影片的四个故事,各具色彩。遗憾的是与现实关联度最为密切的张果果段落,并没有回答了我的疑问,成为影片的高潮和强音。导演对人物的设计颇为费心,张果果的性格动作是击剑,勇敢无畏又要讲技法、守规矩(与之对应,沈光耀是徒手抓起蛇虫的好汉;陈曦是在万花凋零的年代,用木头刻出花的深情男)。

  可张果果如何处理让自己失业的职场欺诈和事业危机,却是交待得语焉不详,他的回答是,你猜。不知道这是否是刻意的叙事悬念,吊诡的是,无论开篇的设问,是否有勇气走下去?还是最后的金句总结,珍贵的你,都由张果果来完成,他站在承续历史和开创未来交汇点的今天,这个人物的薄弱,有可能引起全片意义危机的连锁反应。

  文章的最后,值得再一次对《无问西东》表达真诚的致敬。尽管影片对我们的问题,还没有给出清晰与明确的答案,但这份回望历史,歌颂人本价值,传递高贵品质的热情和勇气,在当下的中国电影中依旧稀缺和少见。

作者:虞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