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历史叙事的“守正”与“出奇”

《731》:历史叙事的“守正”与“出奇” 日期:2025年09月29日

  从催热暑期档的《长安的荔枝》、口碑与市场双赢的《南京照相馆》,到上映首周票房已过12亿的《731》,无论久远的传奇还是历史的创痛,历史题材已经成为当下电影市场新的热点。克罗齐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为这一现象提供了贴切的注脚——历史题材电影的核心,不是还原历史,而是 “用当代视角激活历史,让历史与当下观众对话”。

  成为“热点”的背后,这类创作既得益于凝聚大众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机遇,也面临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如何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挑战。也就是在历史与当下观众的对话中,在尊重历史本质的“守正”与实现艺术创新的“出奇”之间找到平衡 ——守正是根基,确保历史不被曲解、价值不被消解;出奇是活力,让历史脱离枯燥的文献复述和事件堆砌,以情感共鸣和思想张力打动当代观众。

  《长安的荔枝》着力于“历史真实感” 与 “现代共情点” 的平衡,在还原唐代社会的 “肌理真实” 与小人物生存真实的基础上,用现代视角解构了古代命题,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宏大典故,拆解为一个打工人的 “KPI悲剧”;把不可完成的古代任务转化为现代观众能理解的项目管理困境,打破了古装片必讲“帝王将相“的窠臼。

  《南京照相馆》营建了宏大的历史创痛与普通人命运之间的平衡,在守护大屠杀历史记忆的同时,尊重了人性的复杂性,影片放弃了外来者的视角和精英主义的视点,也摒弃了大屠杀叙事中往往“超载”的暴力景观,以普通人的痛苦感受和情感变化作为叙事的重心,通过观众的共情让历史有了真切的痛感。

  731》的创作无疑更具挑战性。首先,影片缺少可供借鉴和参考的对象,香港导演牟敦芾执导的《黑太阳731》(1988),因逼真呈现侵华日军细菌活体实验,画面血腥残忍,是香港电影分级制度实施后的第一部被评为三级片的港产电影。

  影片以731部队指挥官石井四郎和少年新兵石川为主线人物,少年被军国主义洗脑,纯真的天性也被血腥的场面所改变、扭曲,成为了杀人的帮凶。从日本军人的角度,描写暴力对施暴者人性的反噬,陆川在《南京,南京》中有过类似的尝试,在中国大陆现今的市场环境下,《黑太阳731》的暴力尺度和叙事视角都是难以被接受的。

  其次,因为731没有任何生还的受难者,加之日本人在战败前对“细菌武器”“活体实验”等罪行的严格掩饰,影片的叙事缺少了亲历罪行的见证者。影片主角王永章(姜武饰)是创作者虚构的人物,这个混迹于市井的贩夫走卒,因为能说多国语言的沟通能力,得以在731内部相对自由的活动,他看见和发现了其中的罪恶,最终从假冒的抗日志士转变为带领大家越狱的真英雄。

  王永章的人物弧线代表着普通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成长和觉醒,书写着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之间的冲撞激荡,这种叙事框架已经为观众所熟悉,在影片的种种限定性条件下也不乏合理性。

  但创作者显然有着更“宏大”的艺术追求,如果说《黑太阳731》是让观众直面残忍的暴行从而震惊愤怒的话,《731》则试图去表达“有组织的反人类罪行”背后的文化肌理和内在动因,从而在影像所营建的历史“真实”之外更触及恶魔的心理“写真”。

  所以在本应写实风格的影片中出现了大量高度风格化的象征性场景,它们指向了心理和意识的描写,日本人广播里宣扬着“大东亚共荣”,背地干着残忍血腥的勾当;盛装的艺伎祝贺人犯获得自由,他们实际成为实验的牺牲品;节日游行中崇尚勇武的神明,私下假办葬礼逃避战败后的审判……创作者用这些类似对比蒙太奇的组合,试图描写出深受军国主义毒害的日本文化中的伪善、狡诈和虚弱,从而实现对日本法西斯的反讽和批判。

  这种向着历史“深处”开掘的努力应该值得肯定,但过犹不及的是,影片在艺术表达上张扬的“出奇”,和历史叙事的“守正”之间有着失衡的危险。

  “守正” 并非对历史细节的机械复刻(如有人批评日军中没有女军官,影片中冯文娟饰演的今村佳代,是有悖史实的bug,但也可以视为军国主义毒害下美丽的牺牲品),而是守住历史本质的真实、历史逻辑的真实、历史价值的正向,这是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前提。

  守住历史本质的真实,要求叙事抓住历史事件的核心矛盾。影片故事发生的1945年,日本军国主义已经败亡在即,石井四郎此刻应该是垂死挣扎、困兽犹斗,这是他作为战争罪犯,在“人与时代的关系”中的核心议题。但影片中军列上的鬼子军容严整、士气高昂;统领731的石井四郎整日和服在身,与女童亲昵嬉戏,这种架空历史的失真,不仅与观众已有的历史记忆格格不入,更与影片揭示日寇反人类暴行的主旨相抵牾。

  历史逻辑的真实,就是要让艺术的虚构符合历史语境的可能性,角色不能超越时代和环境而存在。主角王永章身为市井之徒,居然知道历史上胡椒的价值堪比黄金的历史典故(这个典故在其后没有任何功能和作用);在日伪高压统治的满洲,居然会冒充越狱的抗日英雄(他甘冒如此风险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普通人身陷囹圄当然想要活下去,他被抓进731后为此做了什么努力?最终促使他转变成“英雄”的关键节点也让人费解……当这个人物的行为不符合人性的逻辑,超越了历史的逻辑,观众也就难以对他实现共情。

  作为重大历史题材的《731》,其创作的初心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前述从“守正”与“出奇”的维度,来辨析影片叙事上的瑕疵,是因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守正与出奇的统一,才能让观众在被故事打动的同时,理解历史的本质、认同历史的价值,最终实现 “历史传承” 的文化功能。而“731”的历史,是需要我们这个民族铭记不忘的。

  作者:虞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