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俱乐部》:不承认疼,就不疼 日期:2025年10月31日
从《野马分鬃》到《永安镇故事集》《河边的错误》,到《阳光俱乐部》,这是我写魏书钧的第四篇影评。幸运的是,我依然喜欢这位导演,很多时候,导演和他的影迷的同行之旅,走着走着就散了,要么是他变了,要么是我变了。难得的是他变了,我也变了,我们还依然合拍。
看完《阳光俱乐部》,我依然认为魏书钧是青年一代中国导演的佼佼者。他的艺术素养、导演手法、个人表达,依然维持在令我惊艳的水准线上。
熟悉的文艺腔
魏书钧的电影里总有一些显在的“文艺腔”,他常狡黠地将这种艺术青年的自身性自反性处理成一种自嘲。虽然随着创作题材的拓展,影片主角不再限于学艺术的青年,但不管是警察还是保安,各行各业仍脱不掉这文艺腔。《阳光俱乐部》里的主角母子依然如此,他们爱艺术、爱幻想,以一种高于生活的艺术姿态行走于俗世,踩着文艺的高跷有惊无险地趟过现实的泥沼。
在魏书钧的电影文本里常包含他熟悉的各种艺术形式,《阳光俱乐部》里是歌剧、经典民谣,还有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所熟知的电视节目制作,当然还包含他所喜欢的电影。
他应该很喜欢杨德昌。从《野马分鬃》,有些地方就让我想到杨德昌。《阳光俱乐部》尤甚,取景方式、辛辣自剖的对白,都让我想到杨德昌。葱郁、潮湿的青绿色调,画框内较满的置景,人物不是凸显出来,而是与他所处的日常背景融合在一个图层里。扮演女主角——母亲沈丽萍的是中国台湾演员陆小芬,她那口典型的台湾腔,聊着生死爱怨,老让我想起《一一》中的金燕玲。《阳光俱乐部》的画幅是4:3,当下时髦的艺术导演谁不在画幅上玩点新意思?这种电视的画框比,很符合影片的日常叙事,画幅的高度让相对较满的生活化置景也拥有了更充足的景深。人与物平等,看远看近随意,影片选择了一种民主的画面哲学。
魏书钧的电影总有一些镜头显现出他特有的诡谲、狡黠、炫技,《阳光俱乐部》中贾樟柯扮演的人生导师对学员宣讲的段落,有一个镜头导师站在小楼的二层,镜头摇下来,导师已经来到一楼。显然,这镜头调度里的时间是违反物理常识的,也违反了巴赞“长镜头理论”中所说的时空一致,它在本该时空一致的长镜头里颠覆了时空一致的概念。这样的长镜头,影片里还有一个,祖峰扮演的医生穿着白大褂走出病房门,一秒钟后换装又走进来,显然这里的看似连续的时空,并不连续。不用剪辑,时间依然会被偷走。在电脑技术之下,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定义与逻辑都被修订。
无预警的主客观视角切换,也是魏书钧喜欢的,母亲逝去的段落的处理有点像《河边的错误》中朱一龙的幻觉一段,从客观的叙事视角,毫无预兆地进入角色的主观视角,母亲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世界之外了。
这些艺术小心思,于我都是受用的,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艺术片导演兑现自己的艺术认知、构想、素养的必需时刻,也是一部艺术电影理应给予观众的特供奇观。
奇妙的观影心理
说完这些显在的形式特征,聊内容。用粗暴的贴标签的方式来形容《阳光俱乐部》,我觉得像阿甘版的《一一》,黄晓明扮演的男主角不算痴傻,只是一个对生活的恶意钝感力很强的人。这真是一种生命的恩赐,很多时候痛苦来自感知,过于敏感的知觉,如果感知不到痛苦,那痛苦就不存在。
从旁观者的角度,黄晓明扮演的男主角吴优的人生是一场彻底的悲剧,从小智力有缺,无法自立,人到中年,寡母罹患癌症,撒手先逝。这样一出绝对的苦情戏码,影片却从一开场就拒绝了我们的悲悯与同情。
影片以一场电视台采访开始,也确定了影片的调性,每当记者以怜爱同情的语气来讲述他的人生故事时,男主都会拒绝这种诠释,“人生低谷越低,反弹越大”,他用阳光俱乐部的人生导师传授给他的那种传销骗子式的洗脑语录强行励志。影片以一种强行提振的方式,让一个悲伤的故事,不流露出一丝悲伤的表情。
观影心理是很吊诡的,因为故事明明是悲伤的,态度却是欢乐的,这种背反或背离,让影片具有了更大的悲剧性。以喜写悲,尤见其悲。但这不是影片的终点,当主角执拗地强行化悲为喜地去读解人生,把导师骗子式的励志语录当真理去执行的时候,故事开始触底反弹。
导师说,人和植物一样,也需要光合作用。男主角顿悟植物病了,需要阳光,母亲病了,也需要阳光,他把家里的墙拆掉,做成玻璃墙,让母亲沐浴在阳光下。导师说,爱能让人快乐,他就去帮母亲找到昔日被迫分离的爱侣,给予了母亲最后的幸福。人生的死局被他这么简单粗暴的,好像真劈开了一点出路。
也许真如片中那首歌所唱——Don’t worry,be happy. When you worry you make it double.
人生中那些暴雨、那些黑夜不能由我,但我心由我。
我个人对Don't worry, be happy.这句话是有情结的,知名作家北川悦史子编剧的经典日剧《悠长假期》里,处于人生低谷的男女主角所住的那栋小楼外边竖着的广告牌上,写的就是Don't worry, be happy。这句话曾勉励他们,捱过人生的N个至暗时刻。我特别喜欢剧中对“悠长假期”的解释——在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就当是上天赐给的一个长假,不要勉强,不要焦躁,更不要无谓的努力,将身心付诸于自然,不久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还记得剧中木村拓哉扮演的男主角说享受长假时,嘴角带笑的样子。如果痛苦是人生必然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说享受人生的时候,怎么能跳过它呢?
宋慧乔在最近一次采访中说,痛苦只是流经我,允许它发生,并选择接受和经历,它才会真正消失。如果一直推开或忽视,痛苦可能会持续更久。
我们决定不了痛苦的来处,但对待痛苦的态度,或许能决定它的去处。
《阳光俱乐部》片尾是一个固定机位长镜头,一条长路上,黄晓明扮演的男主角遥遥走来。通过镜头的特殊处理,你会觉得他好像在原地踏步,他笨拙的步伐,像踩在一条履带上,或一片流沙上,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然而,很神奇的,在Don't worry, be happy的歌声中,他终于还是走到了你的眼前。不知道是你的眼睛欺骗了你,还是你脑子里固有的那些判断欺骗了你。
处处见彩蛋
对于喜欢艺术电影的观众,《阳光俱乐部》处处是彩蛋。
影片网罗了一众我喜欢的。首先是贾樟柯,贾樟柯不做导演的话,也是一个不错的表演者。他扮演阳光俱乐部发起人、男主角的精神导师,是个戏份不少、作用很大的重要角色,似骗似真,似正似邪,三分戏谑三分凉薄三分自嘲。惊鸿一瞥的有,廖凡、摇滚帅哥张琪、我喜欢的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的导演徐磊和《平原上的夏洛克》的主演徐朝英(徐磊的父亲),还有《河边的错误》里扮演异装癖小伙子的演员王健宇,我欣赏的一个青年演员。还有,我喜欢的歌手莫西子诗唱的片尾曲。
《阳光俱乐部》无疑是黄晓明演艺生涯中艺术质量最高的电影作品之一,能主演这样一部作品,作为演员来说是幸福的。能看出黄晓明在很用心地塑造吴优,这个角色确乎难度很大,因为在大智和大愚之间、巧与拙之间的令观众信服的平衡很难把握,黄晓明不仅抛却了形象包袱,在步态体态上也都努力地去靠近角色。
黄晓明为吴优设计了有些蹒跚而僵硬的步态,走起路来,重心左右偏移很大,远景里像一只笨拙的丑小鸭。体态上背和肩颈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折角,你感觉他的肩上扛着生命的重压,但他的脖颈又非常倔强地向侧前方挺立着,压力下倔强无声的反抗。影片中的重要道具,吴优身上从不脱下的西装,也助力了角色的塑造,那套不合身的黄色西装,前期像滑稽的硬壳,后期却像坚硬的战甲,陪他走过这悲喜交杂的一程……
Here's a little song I wrote
这是我写的一首短歌
You might want to sing it note for note,
你或许想一个音符接着一个音符唱
Don't worry, be happy
不要忧虑,要快乐
in every life we have some trouble
每个人的人生多少都会遇到困难
when you worry you make it double
当你忧虑,困难就会加倍
don't worry, be happy
不要忧虑,要快乐
文字:周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