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熊出没之重启未来》说开去 日期:2025年04月02日
2024年的《熊出没之逆转时空》,为该电影项目第一个十年画上了相当圆满的句号。随后不久,该项目在2025年春节档的片名公之于众:“重启未来”,同时也以醒目的“开启科幻最终章”为宣传语提醒着屏幕前的观众:是时候和属于“熊”的又一个阶段相见了。
作为一个关注“熊出没宇宙”有年、并且一直对包括动画片在内的中国电影之创新抱有很高期待的观众,笔者对2025年这部新作抱有相当热切的关注与好奇。因为,至少从命名的角度,这个方案会给人一种直观印象:随着该项目进入第二个以十年计量的单位,它将重新规划、启动“未来的”——而非“过去的”——“熊出没宇宙”。而在“XX宇宙”这样的表述中,其隐含的意味至少涵盖了影像和叙事两个维度的创作野心。 单从一个片名来判断——或者说想象——一部影片的最终成色显然不科学。这也正像根据一部影片的IP影响、类型定位、主创阵容、投资成本、技术堆砌、粉丝数量、上映档期等等指标来判断影片的艺术质量、人文深度、社会历史厚度、市场接受效果等一样,无疑是不科学的。 这种不科学,在逻辑上的表现是搞不明白“充要条件”与“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之间的巨大差别;在实践上的表现则是:从以往的成功案例(连成功经验都算不上)中找出最容易操作的几个环节(多投钱就可以办到的那些),主观意愿上将其放大为保证票房大卖的法宝。 这个认知上的常识,以及有意无意无视常识导致的认知偏差,正可以解释2025年春节档失意的那几部影片何以知此,也可以提醒我们:文化工业的发达,一定是久久为功的结果,并无捷径。
回到《熊出没之重启未来》(下称《重》)的个案上,笔者期待的落空,一方面是观影者时常遭遇的一厢情愿之结果,另一方面,恐怕也有出品方和创作者没能满足观影者不断延展的期待、而只是延续以往成功案例模式的保守策略有关。
这样的策略,在观众没有产生审美疲劳、或市场供应没有出现更新、更优质的竞品之前,可以有一定的效果和保证。而一旦这两个条件改变,则保守的策略就不再是一种保险或保证,相反地,它更像是一道枷锁,一种负资产。
举一个更明显的例证:漫威宇宙的复仇者联盟系列在2019年之后其口碑和票房快速下滑,也是这个常识在起作用。多年来,《熊出没》在春节档动画片的位置上仿佛占据了主场,但它终究会遇到新力量的挑战。即便2025年没有《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巨无霸级别的影片,也必然会有另外某部影片来完成这个历史的任务。
因此,2025年考察《重》,其实也不妨看作是对中国电影上一阶段的某些创作生产方法做一次迟到了的结语,并对人类心理思维的惯性和惰性再次善意提醒。
有一些与《熊出没》相关联的事情,从电影史研究的立场出发,似有必要记录下来,因为,《熊出没》项目确实在过去十余年间、在广大地域形成了某种富有中国特色的亚文化。
首先是大量各式各样、或正规或不正规的商品,它们不但占据了大小商铺(包括电商)的货架,也出没在各地的儿童娱乐场所,熊出没主角造型的摇摇车一度是三线城市和乡镇商城标配。其次是不胫而走的熊出没语言应用,熊二的语音成为许多短视频作者选择的表达音效,在《熊出没》电视剧集片尾中滚动的演职人员表和背景音乐也成为了一种表达戏谑之意的“能指”,“能出没(发音为mei)”、“能大能二”、“虫大虫二”这样的仿辞至今还在北京某些小学生口头流行。
用“IP单位”的方法对熊出没项目的价值进行重估、细算,用文化研究的思维对其进行社会影响加以描述,都有其必要和价值,尽管这显然是多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但我们终究要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走向更加现代性的文化结构和文明模式。
对一个以儿童为基本受众的动画系列片来说,我们本不应如此苛责,但如果《熊出没》团队还准备继续前行,那么就必须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这个IP要如何重启未来?如果不能解答和解决这个问题,《熊出没》就随时面临被放弃、被遗忘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两会”上再次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来阐发经济发展进程中新旧动能转换与衔接的道理。作为文化产业的领头行业,电影业无疑也担负着开发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习总书记的妙喻,对于电影业从业者,应当起到发聋振聩的效果。打开封闭的笼门,解放想象力和创造力,“换个‘俊鸟’进来”,才是各个IP未来走向的正解,一味在原来的电影语音和创作模式上内卷行不通了。“俊鸟”养成之前,又不能为渊驱鱼、过犹不及;笼子不能空,“老鸟”有老的价值。关键要“衔接得很好”,这体现着中国哲学 “度”的辩证法。这种转变,对于《熊出没》的主创团队一定是艰难甚至痛苦,涅槃不是请客吃饭。
这里不揣冒昧,即以《熊出没》为例,给几个建议:
一、改变定位,赋予这个IP全新的气质。现有的电影叙事模式,主要针对的是低幼年龄段的观众,随着他们的快速成长,他们对电影的期待会在青春期到来时发生迅疾变化,“老朋友”如果总是一成不变,肯定会被抛下。
二、创新形象和故事,赋予影片全新的电影语言。画风要从二维、儿童画的风格进化到真正的三维、写实化的风格,如熊的造型要接近动物原貌,光头强的人设要更追求立体化和厚度,环境营造也要接近人类的真实视听感受。故事一方面仍然是幻想的,但又要和现实(主要是青少年观众的生活)发生更紧密关联。由于要贴近青春期的心理,理想主义的色彩与迷茫求索的痛楚,对世界的热切期望以及往往随之而来的失望甚至痛苦等,都应该成为叙事的焦点和基调,当然最终要引向正确的价值观和更理性化了理想主义。这样的创作,需要小心翼翼地寻找艺术和美学的一系列平衡点。
三、继续经营并提升现有的童年“熊出没宇宙”,与新开发的青少年“熊出没宇宙”形成平行关系,两个作品系列可以互动,两个产品链条也能互补,从而拓宽供应链和市场。
四、开展一次深度的有实践价值的研讨,聚焦艺术和美学,对《熊出没》的经验和问题做充分的总结和思考。
最后一点,也是我们对国产电影创作和评论之间重建有机联系的一种期待。
作者:左衡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