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隐秘的角落被照亮——中秋档电影观察 日期:2024年09月20日
中秋档上映的三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格外引人注目。《出走的决心》《野孩子》《祝你幸福!》,这三部电影都有真实人物和真实事件打底,都来源于处于法理和情理之间的社会新闻。《出走的决心》由网红阿姨苏敏自驾游的励志事迹改编,《野孩子》以《今日说法》中陕西渭南少年盗窃案为原型,讲述一对“流浪兄弟”抱团取暖的感人故事。《祝你幸福!》取材于2012年一桩罕见的胚胎纠纷案,失独老人和车祸夫妇都是真实存在的。
表达: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影片分别对准了“家庭主妇”“流浪儿童”“失独老人”的人生困境展开,通过生动的个体案例让观众看到了被忽视的一部分群体。首先,题材可贵,女性、儿童、老人,这些平时被定义为相对弱势边缘的群体在大银幕被放大,得以被看见。影片围绕“家”展开叙述,也体现了“家庭”被赋予的不同意义。 《出走的决心》中,家是牢笼。李红年轻时被原生家庭困住,结婚后被小家庭困住,做了姥姥又被子女的家庭困住,被“女儿”“姐姐”“妻子”“母亲”“姥姥”的身份绑架,为父母,为兄弟,为丈夫,为子女,为孙辈,无条件让渡自己的权益,一辈子柴米油盐,围着锅台转,这几乎是中国传统女性默认的一生。
但是,李红觉醒了,她决定不再等待,不再忍让,从家庭出走,摆脱千百年来父权社会的规训,寻回女性的主体性,学开车、买车,自驾游,为自己活一把。一百多年前,“娜拉出走”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议题,鲁迅先生在《娜拉走后怎样》也提出除非经济独立,女性出走要不堕落,要不回家。可是,真实生活中的苏敏阿姨做了一个好榜样,她勇敢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迈出第一步,旅游、出书,成为自媒体作者,准备与丈夫离婚,迎接她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作为底层的老年女性逆袭成功,会鼓舞很多人,更具有当下女性自我解救终获自由的时代性意义。 《野孩子》中的家是梦想。马亮和轩轩都是被家庭抛弃的孩子,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孤儿”,得不到孤儿的福利保障,只能流浪街头,过着比孤儿更悲惨的生活。文叔组建的“小偷家族”看似温暖,实则罪恶,大毛得肺癌死掉,老鼠被车撞死,为了轩轩能上学,马亮蹲了监狱……电影提出的社会问题直接又尖锐——谁该为这些孩子的未来负责!?
《祝你幸福!》中的家是破碎的。因为一对年轻夫妇车祸意外引发的悲剧,两个家庭上演胚胎争夺战,丧子之痛是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失独老人的痛苦无以言表。另一个家庭——律师罗宇和医生白慧也介入其中,而他们的失女之痛则让人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冷得彻骨。
呈现:真实素材如何加工为电影?
人间剧场是长篇大戏,电影如何在两个小时左右展现?这就需要编导的功力,取舍有度,改编浓缩。 《出走的决心》之前,导演尹丽川就和咏梅合作过讲述女性找回自我的独白短片《重塑》,这次咏梅饰演的李红更具有典型性,她是中国传统女性普普通通的一员。 影片以苏敏的真实生活为蓝本加工改编,但也采访了其他女性,集合了多个样本。李红的丈夫孙大勇日常生活中对妻子总是带着高人一等的爹味说教,不停评判,不停指责,处处挑剔还做甩手掌柜,自私、冷漠、抠门,已经让人很厌恶了。但生活中苏敏的丈夫更让人无语,家暴、冷暴力、离婚时还索要高额分手费,但这些具有几许猎奇性和强烈戏剧冲突的真实素材并未编入其中,编导希望这位丈夫更具有普遍性,孙大勇已经被柔化了许多。
《出走的决心》采取了和《82年生的金智英》相似的结构,现代时空和过去时空相交错,重点挖掘了女性为何出走的原因,呈现日常性,而并非像一些观众期待的那样,拍一部公路爽片。影片展现了李红从小到老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内心渴望自由却长久被压抑,使李红患上中度抑郁症,出走,也是一种自我疗愈和自我解脱。 除了夫妻关系,影片还重点刻画了母女关系,她们之间的互助和牵绊更为复杂。女儿支持母亲,但在自己求职路上的关键时刻,也需要母亲的加持和牺牲,因为女儿也遇到了和母亲一样的问题,陷入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影片不仅会引发女性的觉醒,男性深刻的反思,也会促进不同代际女性之间的互相理解。主创抓住了表现的侧重点,使女性叙事的视角更为丰富和多元。
《野孩子》中的兄弟俩原型风餐露宿,在草垛中过夜。影片中却给他们找了个家,虽然是个破房子,但是可以遮风避雨,色彩明亮,显然被赋予了几分童话色彩,这种理想化的呈现是编导的善意流露,是对兄弟俩的美好祝福。并在马亮和轩轩这对兄弟组合的家庭基础上,生发出文叔组建的“小偷家族”,展现了流浪儿童和流浪少年的群像,使之更具有普遍性,也增强了戏剧性和喜剧感。一个悲苦的故事,赋予了少年的活力和儿童的天真,增添了几分生气,使得影片不至于过于沉闷。
《祝你幸福!》最让人揪心。片名“幸福”,却是痛彻心扉的人间故事组合。众生皆苦,失独家庭的伤痛几乎是无法弥补的,这种极致不幸的情感却降临在三个家庭上。 影片采取了高度戏剧化的结构,信息量密集,显性矛盾是这两对失独老人展开激烈的胚胎争夺战,还有律师罗宇和医生白慧办离婚手续贯穿其中,这对青年夫妇的伤痛相对于两对老人,显然是隐性的。为了生计,罗宇成了男方父母的律师,白慧则站在女方母亲的一方。两对亲密敌人,三个家庭搅入其中,这种戏剧化改编和加码无疑增强了文本的情感浓度,演员的个性化表演也添了不少彩。
电影总要给人希望和温暖,和真实案例相比,女方并未车祸身亡,而是成了植物人。结局处理得也比较温馨,两对父母和解,共同去冷冻室看望子女留下的胚胎,由此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会伦理道德纠纷。除了胚胎争夺战,多个社会议题也融入其中,比如离婚冷静期、代孕、保姆虐待老人、孩子海边溺亡、悲伤乳头综合症等话题也编织入戏,叙事饱满,但总体感觉议题过于密集和巧合,因此显得有点刻意。 近年来,社会议题电影越来越有热度,除了照见隐秘的人性角落,也给观众带来相应的情绪价值。但是表达需要把握分寸和方向,符合现实生活和人物行为的心理逻辑,这是在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未来议题电影需要思考的关键。
作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