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嫌疑人》:翻拍的“变”与“不变”

《拯救嫌疑人》:翻拍的“变”与“不变” 日期:2023年11月09日

  今年上映的国产商业类型片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国外移植到本土的翻拍电影,悬疑犯罪片《消失的她》改编自前苏联电影《为单身汉设下的陷阱》,喜剧片《超能一家人》改编自俄罗斯电影《超能力家庭》,喜剧片《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改编自西班牙电影《蓝球冠军》,讽刺悲喜剧《二手杰作》改编自美国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当下正在热映的悬疑犯罪律政片《拯救嫌疑人》也不例外,改编自2007年的韩国电影《七天》,这个犯罪故事2018年也曾被日本翻拍,片名为《诱拐法庭》。 翻拍片之所以流行,一是因为原版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走向都具有高度浓缩的戏剧性和新鲜度,且内核价值观具有普遍性,经过市场的检验和观众的认可,保险系数更大;二是原版电影落地本土还有很大的改编空间,IP具有延展性和可开拓性。当然,翻拍片如此之多,也反映了当下国产类型片原创力的匮乏,由此也更加凸显了原创故事的可贵,原创编剧的稀缺。

  《拯救嫌疑人》上映第5天破两亿,取得近期影坛比较亮眼的票房成绩,说明其改编策略相对成功,和当下国内观众的心理需求形成了有效的对接,以下从创作角度分析其改编的得与失。

  类型元素:三个悬疑点、两个嫌疑人、一把雕刻刀

  《拯救嫌疑人》是典型的以事件追踪为主线的谜题电影,片名从时间名词改为具有危机感的动词,虽然通俗直白,但是对大众友好,类型定位更为清晰明确,也带来一定的悬疑感,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故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华人金牌女律师陈智琪因为女儿被绑架,不得不为一位死刑犯辩护翻案。影片在开场一刻钟出现第一个情节点——“女儿神秘消失”,引发了女主的第一个危机,而解救女儿的时间只有五天,带来命悬一线的紧张刺激感。一方面女主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独自与绑架者周旋;另一方面,女主卷入梁昕苑被害一案,开始着手调查真凶,目标只有一个:拯救嫌疑人。 因为只有拯救嫌疑人才能拯救女儿,这种案中案、局中局的双线叙事交织成为彼此叠加的叙事动力,观众也代入陈律师的高压处境,与她一起冒险探秘,解决三大棘手难题,也就是影片设置的三大悬疑点:

  1、绑架女儿的人是谁?和丹温是什么关系?女儿是生是死?

  2、杀害梁昕苑的凶手到底是谁?

  3、杀人凶器究竟藏在哪里?

  究竟是谁杀害了梁昕苑?除了最大的嫌疑人丹温,陈律师在办案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另外一个嫌疑人:受害人的男友纳吉。纳吉因为长期吸食毒品患有精神分裂症,很可能在神志不清的状况中杀死女友,由此又牵连出纳吉的父亲。这与原版相差不大,只不过从鼻环男变成了丝巾男。自此,又生发出第三条线索,检察长与女律师开始斗智斗勇,纳吉父子成为女主调查真相中的最大障碍和反转契机,也释放出犯罪现场中存在“第三个人”的迷雾。

  影片从开头就埋藏了一个关键性的秘密道具,凶器无处查证。韩版和日版的“二审”都是因为凶器无法找到,证据不足,嫌疑人被当庭释放,并且把“凶器”留在了最后揭开。中版对“凶器”的发现者做了移植,这把雕刻刀由女律师在办案过程中找到,凸显的是女律师优异的职业能力,增强第一女主的光环,也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而韩日版中都是由受害人的母亲在犯罪现场中找到,爆发的是母亲对女儿被残忍杀害之后的无尽伤痛,留下复仇的种子。

  改编之辨:人物身份、女性议题和暴力奇观

  中版做的最大的改编还是对杀人犯职业身份的改变,从一个有前科的惯犯变成一个温柔有爱心的宠物店美容师,表面善良无辜、楚楚可怜的丹温迷惑了陈律师,也迷惑了银幕前的观众,直至丹温被无罪释放,对宠物那凶狠的一勒,观众才恍然大悟。对嫌疑人的“确认-否定-再确认”即由黑转白又转黑的过程中带来极大的反差,最后的反转才让观众有意想不到的惊讶错愕之感。 这种误导和反转在原版中是不存在的,嫌疑人本来就是坐过5次牢的社会渣滓,形象凶悍,和受害人男友还有着长期毒品交易的关系,甚至当庭释放时,嚣张到和女律师耳语,亲口告知自己就是杀人凶手,扬长而去。中版是通过闪回中雕刻刀有凶手指纹的事实呼应了“丹温是真凶”的判定。无疑,这个改编是成功的,把真凶谜底保留到最后,大大增强了案中“案”本身的悬疑感和烧脑快感。

  影片另外一条叙事线即女儿被绑架的复仇阴谋基本改编不大,绑架的幕后黑手是一位绝望的母亲,并且增强了女性之间的情感互动,比如闪回中林淑娥对陈律师女儿的温柔以待。最不同的是影片的结局,韩日版中受害人的“母亲”都是异常冷静,作案之后,等待警察的到来。惩罚真凶的高潮戏中,日版只是留了个母亲的转身,而韩版中的母亲雇佣杀人,留下隐约的面孔,对凶手采取的都是最痛的火烧刑法,放大的火烧奇观象征着“母亲”内心燃烧的复仇之火。 中版中受害人的“母亲”最为惨烈,在私刑现场采取了更为血腥的绞肉机来惩戒真凶,虽然丹温在最后一刻被营救,但确实被绞掉了一条腿,这无疑是一种港式的暴力奇观渲染。而林淑娥也惨死在私刑现场,最后和女儿埋葬在一起,这种玉石俱焚的烈度超过了原版,但也缺失了痛惩凶手的快感。

  另外,社会语境不同,中版对人物还是做了一定的提纯处理。原版中的受害人是交友甚广的不良少女,中版中的梁昕苑却是一位善良纯情的乖乖女,检查出的毒品是被男友投放,陈律师在办案的同时还给林淑娥女儿一个清白,这也呼应了当下流行的女性议题和网络舆论暴力话题,联想到大鹏导演的《保你平安》中逝去女主引发的名誉风暴。 其次,纳吉父亲藏尸的动机由害怕影响个人前途的私欲改为只是单纯想保护儿子的父爱,处理得比较简单化了,况且为了掩盖儿子罪行不惜杀害一位警察和一位律师,未免太过夸张和不顾后果。至于最后闪回中,陈律师明明被告知雕刻刀有丹温的指纹,还要出庭为凶手做辩护,法与情、情与理该如何选择?这纠结其中的道德困境也没有充分表达出来。 影片最终所要维护的是母亲保护女儿的合法性,保护孩子是本能,这也是打动观众的心理共情点。所以前有林淑娥所说的金句:“母亲是我们的软肋,也是我们的盔甲。”后有陈智琪所说的金句:“母亲和孩子是世界上唯一分享过心跳的人。”片尾还要打出字幕“我不是无所不能,但为了你,我无所畏惧”予以强调。海报宣传语也把“谁动我孩子,我要谁命!”放大凸显。潜伏于悬疑犯罪显性叙事之下的是情感的冰山,一旦爆发,超出想象。影片的主诉核心还是两位母亲的较量和共情,但也因为此意图太过明显,表达的急切和直白也显得有点刻意了。

  综而述之,原版中有非常结实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化的情节张力,中版把类型元素和叙事框架最大程度的保留下来,把人物放置极端的情境中表达极致的情感,并且强化了这种情感力量。事实证明,强情节的戏剧叙事、高浓度的情感关系依然是吸引普通观众的不二法宝,《拯救嫌疑人》可以说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类型片。但确实经不住细细推敲,无论是原版,还是中版,人物动机和情节设置都有明显的破绽和漏洞,其间的法庭戏还是缺乏律政电影的激辩场面,法律诉讼程序也处理得有点模糊潦草,欠缺严密周全的逻辑推理,略感遗憾。

  作者:周夏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